第320章 至圣先师_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读啦小说网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320章 至圣先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20章 至圣先师

  下午的两部电影结束之后,没过多久,晚上的直播时间如期而至。

  各朝各代的老百姓早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就等待着苏晨的开始。

  “大家晚上好,我是主播苏晨,欢迎大家观看直播。”

  苏晨精神饱满的开通直播,各朝古人的问候语瞬间铺满整个直播间。

  过了片刻,见差不多了,苏晨热情洋溢的开始了今晚的直播带货。

  “主播知道大家等着急了,也就不耽误大家时间了,直接开始今晚的第一个环节。”

  “在回答孔圣人关于儒家后来的发展问题,主播先给大家简单讲述一下孔圣人的生平事迹。”

  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中国数千年,苏晨有必要重点介绍孔子的光辉事迹。

  孔子作为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世时就被誉为天纵之圣。

  汉武帝施行独尊儒术政策后,后世统治者就把孔子抬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公元前551年,春秋时期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于鲁国曲阜。”

  “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孔子是宋国第二代君主微仲的第十四孙。”

  “孔子父亲原为宋国贵族,祖上为避战火从宋国逃亡鲁国。”

  “孔子父亲的正妻生九女,妾生一男名叫孟皮,但天生跛足。”

  “孔子父亲便向颜氏女徵再求婚,后二人结合,生下孔子。”

  “孔子母亲颜徵在生孔子前于尼丘山祈祷,而生下后。”

  “孔子头顶凹陷,故母亲将孔子取名为丘。”

  “孔子幼年时便喜欢礼制,常陈礼器以演练礼仪。”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颜徵并没有告诉孔子父亲的墓地。”

  “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子母亲去世。”

  “孔子出于谨慎,并没有急于将母亲下葬。”

  “同乡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父亲的陵墓所在,孔子遂将母亲与父亲合葬。”

  “同年,鲁国权贵季氏宴请士人,孔子前去参加。”

  “结果季氏家臣认为孔子没有资格参加,将孔子斥退。”

  “孔子成年后逐步在鲁国的政坛崭露头角,母亲去世两年后,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为妻。”

  “长大后的孔子先在季氏的仓库里做官吏,统计仓库中的粮食,记账准确无误。”

  “又曾做管理牲畜的小吏,在他的管理下,牲畜高产。”

  “由于工作高效,孔子出任司空。”

  “年轻的孔子甚至还受到了其他国家君主的赏识,齐景公和晏子到访鲁国,孔子与他们见面。”

  “齐景公和孔子谈论秦穆公能够称霸的原因,孔子指出秦穆公任用贤才、志向高远。”

  “但是其水平仅能当做王而不足以称霸,孔子的回答令齐景公十分高兴。”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向往,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前往东周,并问礼于老子。”

  “自从周返回鲁国后,求教于孔子的弟子开始多了起来。”

  “鲁昭公二十五年,鲁昭公与季氏发生冲突,兵败逃亡齐国,孔子也一同前往齐国。”

  “在齐国孔子听到了韶乐,并用心学习,为此三月不知肉味。”

  “齐国君主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向齐景公阐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思想和节俭理财的政治理念。”

  “齐景公很欣赏孔子,想要赐给他土地。”

  “但晏子认为不能委政于孔子,他认为孔子以礼教改造民俗的理念不适合百姓。”

  “齐国大夫此后想要加害孔子,孔子向齐景公求救。”

  “齐景公说自己老了,并没有保护孔子的意思,孔子遂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苏晨当着各朝古人的面讲述孔子的事迹,得到了孔子弟子们的高度赞扬。

  在他们这些弟子眼中,老师孔子就是圣人,甚至强于古代的贤君尧舜。

  不过尽管他们极度推崇老师孔子,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却对孔子褒贬不一。

  晏子:孔子的繁文缛节,礼仪制度,百姓穷尽一生都学不完,用这個来移风易俗不切实际,而且有诸多礼节耗费财物,削弱国家财力。

  他对孔子并不感冒,在他看来,孔子恢复礼教以教化人民的政治主张并不适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墨子:孔子的人品不行,他和弟子怀疑舜和周公,是心术不正的体现。

  孔子鼓动田常作乱,而在危难时犹如饥不择食一般胡乱选择君主,他是非常看不上的。

  况且在他看来,孔子为代表的儒生表面上讲求仁义,但是实际上鼓励叛乱危害天下。

  韩非子:孔子固然圣贤,但也并非没有过错的地方。

  他是认可孔子是贤明的人才,完全可以和管仲、伍子胥相提并论。

  但他同时认为,孔子一些言论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属于亡国之言。

  荀子:孔子是集大成的圣人,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

  他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自然给予孔子高度的评价。

  他对孔子的推崇,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孔子是当时的大儒,即便住在破旧的房子里,王公大臣也无法与之争名。

  老子:孔子是我遇到的最有智慧的贤人。

  他虽然是周王朝的柱下史,不是什么大官,但他的学问与知识却广受人们的称赞。

  也正因如此,孔子专门前来拜访他。

  这次拜访,他和孔子进行了一番对话,并在分离的时候给孔子一些临别赠言。

  他听说富贵的人会送钱财给别人,而知仁义的人只送给别人有益的赠言。

  他不是富贵的人,人们都说他是一个仁义之人,所以他从仁义之人的角度送了孔子赠言。

  第一,不要以为自己聪明,就喜欢议论别人。

  第二,不要以为自己知识广博,又善于辩论,就揭发别人的短处。

  第三,作为父亲的儿子,不要只顾着自己的想法,作为国君的大臣,也不要只顾着自己的想法。

  能做到这三条,就不会危害别人,也不会使自己受害。

  除此之外,他还对孔子说了道家关于人生与社会的见解,让孔子受益匪浅。

  刘彻:在经历了早期的黄老之术思想统治后,朕采用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将孔子的地位拔高。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董仲舒将孔子塑造为先知,将其形象神圣化。

  甚至董仲舒将孔子作《春秋》的动机解释为受命于天,传达天意,进而将孔子定义为有圣人之实而无帝王之名的素王。

  对于董仲舒的这些做法,他是非常赞成的。

  孔子的社会影响力极大,用来治国理政再好不过。

  秦朝虽然推行以吏为师,以严刑峻法治国的理念,但孔子在社会中的地位依旧很高。

  当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扶苏就说过诸生皆诵法孔子,害怕秦始皇用严刑峻法惩罚儒生会导致天下不安。

  由此可见,孔子当时的社会影响力非同凡响。

  “春秋时期权臣掌权,孔子对于这种礼崩乐坏的情况十分愤怒。”

  “鲁定公六年,鲁国权臣季桓子家臣阳虎执政。”

  “孔子怒斥为陪臣掌控国家,因而退出鲁国政坛。”

  “孔子归家后,编订诗书礼乐,追随他的弟子越来越多。”

  “权臣执政又常常导致权力不稳定,而发生内乱。”

  “鲁定公八年,阳虎出逃齐国,季桓子的另一位家臣公山不狃趁机背叛自己的主公季氏。”

  “他征召孔子,想要让孔子为己所用。”

  “孔子想要去公山不狃那里任职,但孔子的大弟子子路不高兴,孔子最终未能成行。”

  “孔子在鲁定公十年终于获得了被重用的机会,被鲁定公任用为中都宰,四方都来效法孔子的行政作为。”

  “这年春天,齐国与鲁国会于夹谷。”

  “齐景公想要以武力威胁鲁定公,被孔子识破。”

  “孔子斥责了齐景公在宴会上不合礼制的行为,让齐景公十分羞愧,最终齐景公将侵占鲁国的一些土地归还给了鲁国。”

  “一年后孔子升任司空,后又任大司寇。”

  “此后,孔子进一步推行自己的改革计划。”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削弱威胁鲁定公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准备将三家世卿的私人领地拆掉。”

  “孔子的做法遭到了三家势力的反对,最终孔子的计划失败。”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以大司寇的官职代理国相管理国家。”

  “为整肃政治,孔子惩罚了自己的政敌大夫少正卯。”

  “同时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使鲁国路不拾遗。”

  “齐国人感觉孔子如此治理鲁国将使鲁国称霸,于是想要阻止孔子继续当政。”

  “齐国将会歌舞的美女,以及花马赠与鲁国。”

  “鲁国权臣季桓子接受了齐国的美女,终日玩乐。”

  “后鲁国祭祀,结束后并没有给孔子送祭祀的祭肉。”

  “孔子对鲁国君臣十分失望,便带领学生离开鲁国。”

  李世民:孔子治理鲁国其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最能体现孔子治国的本领。

  齐国经过齐桓公和管仲的治理,后又经数世,传到齐景公时,齐国愈发强盛,称霸诸侯。

  这个时候,鲁国非常弱小,在晋、楚、齐三个强国之间周旋。

  要是依附于楚国,晋国就要发怒。

  要是依附于晋国,楚国又要来讨伐。

  要是不防备齐国,齐军就要入侵。

  鲁国没有什么地位,生存艰难。

  后来,鲁定公任用孔子,把强大的齐国给震慑住了,这足以看出孔子治国的能力之强。

  鲁定公任用孔子,只一年,就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个时候,齐国人就有点担心了,认为鲁国重用孔子会对齐国产生威胁。

  齐景公为了消除威胁,决定和鲁定公在夹谷相会结盟。

  会盟非常讲究是什么官位就坐什么位置,两国的君王臣子要先相互作揖,然后再登坛。

  等到两国君臣都坐下来了,齐国大夫向齐景公出谋划策。

  孔子讲究礼法,但是胆小,可以让莱人作乐,乘机抓住鲁定公,这样,鲁国就在齐国的掌控之中。

  齐景公就命令莱地乐人打着旌旗,挥舞着羽毛,打着鼓上台表演。

  孔子反应很快,看到莱人,快速又不失礼节地一阶一阶走上去台去。

  等到了最后一阶,孔子就不再上去了。

  因为那是鲁定公和齐景公的位置,不能逾越礼仪制度。

  孔子认为两国国君相会,夷狄的舞乐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应该尽快撤走。

  齐景公觉得计谋被看穿,心有愧疚,挥手示意让乐人离去,下令让表演歌舞杂戏的艺人上台表演。

  这时孔子又像上次一样,登上阶梯,认为这些乐人迷惑诸侯,应该斩首。

  于是,就派人把这些乐人全部腰斩。

  齐景公万分震惊,回到齐国后,不知道该怎么办。

  鲁国以君子之道招待他,而臣子以小人之道教他,让他得罪鲁定公。

  有臣子就出了个主意,与其像小人一样用花言巧语来道歉,不如像君子一样用实际行动道歉。

  于是,齐景公听完就归还了侵占的鲁国城池。

  后来,孔子治理国政三个月,物价稳定,商人不敢抬价。

  礼仪有序,男女分道而走。

  路不拾遗,盗贼无有。

  四方宾客到了鲁国,就好像到了自己家一样。

  齐景公听说后就更加恐惧了,担心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强大了攻打齐国。

  当时就有臣子进言齐景公,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必然成为霸主,还不如现在就割地依附鲁国。

  当然,这件事情并没有实现,有一个大夫出了主意。

  不如先阻止孔子治理鲁国,如果不行,再割地。

  齐国人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就用了招美人计。

  选取齐国数十个好看的女子,让她们穿着华丽的衣服,驾着马车,去迷惑鲁国君臣。

  果然,鲁国权臣接受了这些美女,并且和国君一起观看,不理朝政。

  就这样,孔子辞官离开了鲁国。

  齐国没有献地,鲁国也没有称霸。

  他只能感慨孔子生不逢时,没有遇到自己的明主,导致孔子一生都没能实现理想抱负。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在卫国,孔子寄住在弟子子路妻子的兄长家。”

  “卫灵公十分尊敬孔子,以孔子在鲁国的俸禄水平优待孔子。”

  “有人向卫灵公进谗言陷害孔子,卫灵公便派人手持兵器在孔子居所附近出入。”

  “孔子感觉到威胁,害怕获罪于卫灵公,便带弟子出走去往陈国。”

  “孔子在去陈国的路上,在匡城遇险。”

  “因孔子长相酷似阳虎,与阳虎有仇的匡城人便围困孔子,孔子被困五日方才脱险。”

  “孔子经过蒲城后一个月,又返回卫国,住在蘧伯玉家中。”

  “卫灵公夫人南子派人告诉孔子,四方君子想要和卫灵公结为兄弟的,就必须先去见南子。”

  “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去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

  “卫灵公出行,卫灵公和南子乘一辆车,孔子坐在后面的车里。”

  “孔子叹息没有见过有喜欢德行,和喜欢美色一样的君主。”

  “于是孔子厌恶卫灵公,再次出走卫国。”

  “孔子离开卫国后经过曹国,又去往自己的故乡宋国。”

  “孔子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学习礼法,宋国的司马想要杀死孔子,将那棵树拔起。”

  “孔子不得已,又离开了宋国。”

  “孔子来到陈国居住,但陈国被楚国、晋国、吴国竞相攻击。”

  “国家动荡,孔子因而在鲁哀公元年离开陈国。”

  “孔子路过蒲邑,蒲邑人将孔子挡住,孔子弟子公良孺带着私人战车帮孔子解围。”

  “蒲人与孔子定下盟约,不让孔子去卫国。”

  “孔子离开蒲邑后,立马去了卫国。”

  “子贡觉得不妥询问孔子,盟约可以辜负吗?”

  “孔子认为被要挟约定的盟约,上天是不会认的。”

  “卫灵公亲自到郊外迎接孔子,并问孔子能否征伐蒲邑,孔子认为可以。”

  “卫灵公年老怠政,孔子叹息如果有人能任用他,只需一年就可以施行善政,三年就能很有成效。”

  “赵简子家臣反叛,并请孔子来自己的县邑任职。”

  “孔子准备前往,但最终未能成行,孔子又打算去晋国大夫赵简子那里。”

  “之后听说赵简子杀死自己的家臣窦鸣犊和舜华,不愿再去赵简子那里。”

  “遂作琴曲哀悼两位大夫,返回卫国。”

  “鲁哀公二年,卫灵公向孔子询问行军打仗的知识。”

  “孔子说自己只知道礼乐之事,不懂行军打仗。”

  “卫灵公因而疏远孔子,孔子遂再次离开卫国前往陈国。”

  “鲁哀公三年,鲁国权臣季桓子病逝。”

  “其子季康子请孔子弟子冉求返鲁,并请求冉求做他的家臣。”

  “孔子同意冉求返鲁,并且告诉冉求季康子一定会重用他。”

  “鲁哀公四年,孔子从陈国去往蔡国。”

  “此后蔡国内乱,楚国趁机攻打蔡国。”

  “鲁哀公五年,孔子离开蔡国去往叶县。”

  “叶公向孔子问政,并向子路询问孔子为人,子路不语。”

  “鲁哀公六年,孔子从叶县离开,居于陈国和蔡国之间。”

  “楚国讨伐陈国,在城父驻扎。”

  “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便请人聘请孔子来楚国。”

  “陈、蔡两国大夫担心孔子在楚国被启用后会不利于自己,便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起来。”

  “孔子和弟子们断食多日,但孔子仍带领弟子吟唱诗歌,教授礼法。”

  “孔子在围困中知道自己弟子们有怨气,便和他们一个个谈话。”

  “后孔子派子贡前往楚国求救,楚昭王遂派兵解救孔子。”

  “孔子被解救后,楚昭王原本想要给孔子封地七百里。”

  “但楚国的大夫认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贤能楚国没人能比得上,给他们那么多封地对于楚国来说不是好事,楚王就此作罢。”

  “这年,楚昭王在城父去世。”

  “孔子离开楚国,再次前往卫国。”

  “孔子的弟子冉求在鲁国权臣季康子手下,发挥了自己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

  “鲁哀公十一年,季康子军队在冉求的指挥下击败了齐国的军队。”

  “季康子在和冉求的谈话中了解到孔子的才学和人品,便使人带上礼物召孔子返回鲁国,孔子由此结束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旅程。”

  “鲁哀公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但并不任用孔子。”

  “孔子也不求出仕,便在家编修六经。”

  “季康子想要施行征收田赋的政策,孔子表示反对,并且怒斥冉求辅佐季康子谋利的做法。”

  朱棣:孔子周游列国,可惜没有一个君主愿意重用孔子。

  孔子为了推广自己的政治主张,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原因是在祖国鲁国政坛落败,难以容身,不得不考虑到其它国家寻找出路。

  因而,孔子希望去其它国家得到重用,以便推行他的儒家政治思想主张。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效果并不好。

  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到了第一站卫国。

  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了孔子,卫灵公也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优待孔子。

  但是并没给孔子什么官职,更没让他参与政事。

  后来有人进谗言,于是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监视他的行动。

  卫国显然呆不下去了,于是孔子带着弟子们打算去陈国。

  在路上,由于误会被人围困。

  逃脱后,孔子就返回卫国,卫灵公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

  这主要是卫灵公对孔子的态度不稳定,加之孔子也没有其它去处。

  孔子到了曹国,君主曹伯阳没接见他。

  到了宋国,宋国司马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他。

  到了陈国,不料陈国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使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差点饿死。

  路过郑国时,孔子在都城与弟子失散,就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颓丧的样子被路人嘲笑为丧家之犬。

  可见,只有卫国君主看得起孔子。

  但是敬而不用,在其它国家都受到冷遇。

  孔子去的都是些小国,之所以不去几个大国。

  只因为孔子有自知之明,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的时局下难以践行。

  当时周天子王室衰弱,群雄割据,诸侯争霸,各国都在为扩充实力而努力。

  而孔子的重视礼教的那套政治主张和思想理念,与当时动荡纷争的时代难以接轨,当然没有人接受。

  相反,帝王之术和法家思想倒是很有市场。

  在讲求拳头的时代以及环境里,去讲礼教、仁义礼智信,显然是鸡同鸭讲。

  这不能不说是孔子的悲哀,也是时代的遗憾。

  但是,在孔子死后的时代,他儒家思想的价值逐渐被发现,进而被历朝历代帝王沿用。

  “孔子返回鲁国后,专心编修《诗》《书》《礼》《乐》,并钻研《易经》,编订《春秋》。”

  “鲁哀公十四年,有人在大野狩猎,打到一只奇怪的野兽。”

  “孔子前去查看,认为是一只麒麟。”

  “孔子十分哀伤,他认为这样的瑞兽被杀十分不祥,并说自己的学说已经山穷水尽了,就此停止了《春秋》的写作。”

  “同年,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

  “孔子十分痛心,哀伤地说道这是老天爷要我的命。”

  “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大弟子子路因卫国动乱而死。”

  “孔子非常悲哀,发出了老天爷要断绝我的哀嚎。”

  “在子弟相继去世的打击下,孔子身体每况愈下。”

  “子贡前来看望孔子,孔子悲哀地认为泰山要崩坏了,梁柱要被摧折了,贤人将要凋零了。”

  “并且孔子还告诉子贡,他梦见自己坐在两个柱子中间祭奠。”

  “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享年73岁。”

  “孔子去世之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其所编订的六经成为中国古代儒生必学的经典。”

  “其主张的仁、德、礼,被后世奉为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准则,同时也是儒家核心思想。”

  “在孔子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其形象被逐渐神圣化,成为儒家文化的人格象征与图腾,被尊为至圣先师。”

  “在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历代各帝王和大臣、百姓都会祭祀孔子。”

  “其嫡系后代中的嫡长子被宋仁宗尊为衍圣公,历代王朝始终沿袭,直到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的称号。”

  很多时代的老百姓对于孔子是非常尊崇的,但近代的老百姓对孔子的看法颇为复杂。

  随着西方列强用枪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思想也随之传入,使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遭到了挑战。

  甚至于,一些学者开始反思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其思想的价值。

  有的学者将孔子称为改革制度,乃至创立民主的革新者。

  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孔子保守的观点导致后世效法他的知识分子变得十分谨慎乃至消沉。

  孔子的观点只能规范当时人的行为,绝对不能作为千年之后人们的行为准则。

  但是随着讨论的加剧,对于孔子的评价出现了新的转变,人们渐渐趋于理性。

  对孔子的成就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评价,指出需要全面看待孔子的作用,承认孔子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

  孔子的政治设想具有空想性,是不切实际的。

  但是其仁爱的理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对中国教育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的教育方式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教育。

  尤其是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对后人的影响更大,避免了宗教化。

  孔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谈论鬼神之事。

  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使中国文化注重现实政治和世俗生活,而不去追求超越现实的宗教或是神学世界。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ula8.cc。读啦小说网手机版:https://m.dula8.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