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阴阳家邹子_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读啦小说网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328章 阴阳家邹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28章 阴阳家邹子

  在诸子百家中,阴阳家的创始人是邹子。

  阴阳家存在时间虽短,但其学说贯穿整个中华历史。

  邹子总结春秋战国之前的五行说和阴阳说,将二者融合一起,形成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阴阳五行思想。

  汉代以后,阴阳家作为一个学术流派逐渐消失。

  但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却被儒家与道家进一步发展吸收。

  阴阳五行学说,以如今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自有其糟粕迷信的一面。

  不过,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古代中国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

  “他是战国时代的超级偶像,列国争相追捧。”

  “他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目光放眼世界。”

  “邹衍,战国末期齐国人。”

  “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为谈天衍,又称邹子。”

  “邹衍将前人的经验总结起来并发扬光大,提倡阴阳五行学说,成为阴阳家学派的创始人。”

  “邹衍曾游学稷下学宫,以学问扬名于齐。”

  “到魏国,受到魏惠王出城迎接的尊敬。”

  “到赵国,平原君待之以宾主之礼。”

  “到燕国,燕昭王亲自为他在前面扫尘,听他讲学,执弟子礼。”

  “与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风餐露宿的待遇相比,邹衍堪称战国时代的超级偶像。”

  “而其创立的阴阳家,不仅被司马迁称为稷下学派诸子百家之首。”

  “而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谈六家要旨》中也把阴阳家放在了首位。”

  “由此可见,阴阳家的地位和影响力。”

  “不仅于此,日本风靡一时的阴阳师也是起源于先秦的阴阳家学派。”

  “日本在唐朝时期向中国派遣遣唐使,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学习而去,阴阳师开始逐渐流行于日本。”

  “不仅日本百姓从阴阳师那里获得艰苦生活的安慰,而日本天皇也从阴阳师那里获得精神上的安宁和社稷上的保障。”

  “在日本蒙昧时期,阴阳师甚至是整个国家的精神支柱。”

  “所以阴阳家不仅在中国,也在日本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并流传至今。”

  “而以邹衍为首的阴阳家学派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思想核心就是依靠阴阳五行为核心的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

  庄子:巧言善辩并非长久之事,公孙龙就是一個例证,终究是被邹衍断了生计。

  巧言善辩能够逞一时之能,背后却让人唾弃和反感。

  那些一味靠巧言善辩为进身之计的人,终究逃脱不了被冷落的命运。

  公孙龙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本来属于平原君豢养的门客。

  因为公孙龙善于作白马非马的辩论考证,平原君尊他为座上宾。

  因此公孙龙自然认为自己要高出他人一头,于是就开始利用自己巧言善辩来施展自己的才华。

  邹衍途径赵国,平原君请他与公孙龙就白马非马这一观点展开辩论。

  这本来也是一个荒谬的辩题,邹衍立即拒绝与公孙龙辩论,并阐述了自己观点。

  邹衍认为,所谓辩论,应该区别不同类型,不相侵害。

  排列不同概念,不相混淆。

  抒发自己的思想和一般概念,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理解,而不是困惑迷惘。

  如此,辩论的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胜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这样的辩论是可以进行的。

  如果用繁文缛节来作为凭据,用巧言善辩来互相诋毁,用华丽词藻来偷换概念,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就会妨害学问的根本道理。

  那种纠缠不休,咄咄逼人,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作法,有害君子风度,他邹衍是绝不参加的。

  邹衍一席话赢得了在座人齐声叫好,公孙龙从这以后就被平原君贬退了。

  公孙龙的人品被邹衍彻底揭穿,他单纯倚仗的巧言善辩站不住脚了。

  因为公孙龙的巧言善辩是一种不分是非的辩论,是荒谬的行为,导致别人不愿与之为伍,受到冷落也就成为必然了。

  “所谓的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行。”

  “所谓的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

  “五行的行字,有运行之意。”

  “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就是相生与相克。”

  “邹衍最早把阴阳和五行概念结合起来,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阴阳五行生克学说。”

  “黄帝之时是土德,因为木生土,所以代替黄帝所建的朝代夏朝就是木德。”

  “因为金生木,所以代替夏朝的商朝就是金德。”

  “因为火生金,所以代替商朝的周朝就是火德。”

  “因为水生火,所以代替周朝的秦朝就是水德。”

  “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解释。”

  “在那个诸侯相互讨伐的战国时代,邹衍的这一学说受到各国诸侯的承认和欢迎。”

  “这种历史观把历史看作常变的,把新王朝的兴起看作五行相生的必然结果,适应了建立新的统一王朝的政治需要。”

  “后来秦始皇把五德终始说,作为秦王朝吞并诸侯国统一天下的理论依据。”

  “董仲舒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与儒学相结合,开汉代儒学阴阳五行化的先河。”

  “这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且几乎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而由于其消极负面的影响,阴阳学说助长了迷信思想的盛行,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从此自称奉天承运皇帝。”

  “甚至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也是含有五行说而形成的中医体系。”

  嬴政:朕为了禁止异端思想,曾下令焚烧百家书籍,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不在其中。

  秦朝以法立国,以法强国,从而一统天下。

  焚烧百家书籍时,然而并不是所有非法家的思想理论都受其排斥。

  有一种非法家的政治理论,就被他采纳实践了。

  这种理论,便是阴阳学派思想家邹衍创造的五德终始说。

  邹衍之所以要创造五德终始说,本意是应合时代发展要求,为新生王朝提供改朝换代的理论支持。

  自周王室东迁后,王权衰落,诸侯崛起。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推行扩张兼并政策,蚕食弱小,不断壮大。

  如此趋势发展下去,必然导致周王朝灭亡,催生新王朝。

  周王朝正式被他秦国灭亡,使得中国顿时陷入天下无主的状态。

  历史的趋势非常明显,未来必将出现一个全新的王朝,取代灭亡了的周王朝统治天下。

  邹衍的人生,恰巧活动在这个分久必合的时代。

  邹衍强烈预感到,未来的新生王朝,急需一种新型的理论,用以解释周王朝的灭亡和自己的兴起。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邹衍糅合了五行知识和阴阳思想,创造发明出五德终始理论。

  实际上,改朝换代的理论,并非邹衍一派独有。

  传统的儒家理论,也支持朝代更替。

  孟子和荀子,将商纣王斥为独夫,认为他罪当其死。

  这些言论,代表儒家对通过暴力手段改朝换代的认可。

  但儒家的学说暴露出两个缺点,导致比不上邹衍的学说。

  一是只解释了一个时代改朝换代的问题,没有对有史以来的王朝进行完整解释,不成体系。

  二是语言太过直白了,会刺痛统治者的心灵。

  今天骂别人独夫,明天会骂我独夫。

  周武王伐商胜利后,蹂躏商纣王尸身的血腥场景。

  历经千年,犹然历历在目,令人难以释怀。

  相较而言,五德终始论展现出它的优势。

  它不但对有史以来所有王朝的更迭替代做了全面解释,而且不需用独夫等激烈语言进行论证,刺激不到统治者的敏感神经。

  五德终始承认了改朝换代是符合天命的,是必须的。

  而且确认了,每个新生王朝都有不可置疑的合法性。

  这对于他这样的统治者而言,具有莫大的诱惑性。

  可能邹衍创造这个理论的原本意愿,并不是为秦朝服务,而是更希望自己的齐国承担起统一大业的责任。

  但齐国不堪大用,几番折腾,几乎导致国家灭亡。

  自此以后,齐国君王就变得胸无大志,安静等待灭亡命运的降临。

  随着秦国统一中原步伐的加速,他招揽五湖四海的士人,邹衍的弟子们也来到秦国。

  他对百家流派的学说嗤之以鼻,唯独对邹衍的五德终始论情有独钟。

  他发现,它不但认可改朝换代行为的正当性,而且确认秦朝取代周朝统治天下合乎天命规律。

  虽然他迷信武力,但改朝换代毕竟是天崩地裂的大事。

  自己用兵多年,杀人无数,难免落人口实。

  拥有这样与法家制度并不冲突的完美理论进行粉饰,让百般挑剔的士人们无可置疑,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他在统一全国的那一年,用五德终始的逻辑向全天下阐释了改朝换代的事实。

  周朝为火德,水克火。

  所以秦朝为水德,这是天命流转的必然。

  而周王室东迁时代,秦文公出猎,于渭水之畔捕获黑龙,被视为预示秦朝必将取代周朝的最重要祥瑞。

  不过较为尴尬的是,他自信秦朝要传至千秋万世,与五德终始论存在内在矛盾。

  他只看到五德终始确认了秦朝开始的合理性,没有看到它也确认秦朝终结的合理性。

  五德相代,没有一个王朝能永世长存,秦朝也不例外。

  他梦想实现一世、二世直至万世的统治,最终被现实残酷击败。

  “古人片面认为地球为方形的,我们位于中央,边缘都是海,分为东南西北四海。”

  “以方位定位东海、南海、西海、北海至全国各地。”

  “不仅可以用来泛指全世界各地,还指四邻各族的居住区域。”

  “邹岩却不这么认为,他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

  “由小推大、由近推远,大胆而创造性的提出了大九州说。”

  “依照邹衍的大九州说,邹衍认为的中国其实就是世界的八十一分之一。”

  “并且是海洋中的一块陆地,而中国的名称叫做赤县神州。”

  “上古时黄帝以土德王,黄帝统辖的区域叫神州,炎帝统辖的区域叫赤县。”

  “黄帝打败了炎帝以后,统一起来的土地就称作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为天下九大州之一,中国之下又分小九州,称为九州中国。”

  “九州中国也就是大禹勘定的九州,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九州。”

  “邹衍的大九州说,在战国时代的确是惊世骇俗的。”

  “邹衍也是首次提出中国是海洋中的一块陆地,可以说邹衍是中国第一位海洋理论家,也是第一位挑战儒者中国概念的海洋学者。”

  “虽然邹衍从未走出过中国,也没有读过有关国外地理的书籍。”

  “但他的大九州说,却与如今所熟知的这个世界基本吻合。”

  “在邹衍生活的战国时期,中国仅指战国七雄及周王室分封的另外一些小诸侯国。”

  “面积大约相当于现在中国的一半,也就是480万平方公里。”

  “现在的中国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十四分之一,而陆地又占地球表面的大约三分之一。”

  “如此推算下来,邹衍那时的中国面积差不多是地球总面积的八十一分之一。”

  “大九州说之中的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的说法,和七大洲的划分也是非常相近的。”

  “由于当时历史所限,邹衍没有努力去探索了解中国之外的世界。”

  “但凭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他依然无愧于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这一称号。”

  徐光启:世人都说我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但其实真正的第一人是邹子。

  邹衍曾在齐国国都的稷下学宫讲学,这里学术氛围自由,是当时百家争鸣的学术中心。

  邹衍聪明睿智,能言善辩,特别擅长由小及大得出一些不合常理的结论,因此得了谈天衍的雅号。

  作为著名士人,邹衍不仅在齐国受到尊崇,而且周游列国得到高规格的礼遇。

  邹衍之所以获得诸侯们如此的礼遇,凭他的五德终始说与大九州说。

  这样的学说,与孔子的成仁、孟子的取义大相径庭。

  成仁取义是好,但儒家的仁政并不适合竞争激烈的战国时代,所以儒家失去了往日的魅力。

  虽然仍为诸侯们所认同,却难为诸侯们所实施。

  反之,邹衍的学说要么解释政治盛衰的自然奥秘,绕来绕去,令人眼花缭乱。

  要么推论地理空间的广阔无垠,大话连篇,使人信以为真。

  这样的学说,对于统治者们当然就特别富有吸引力了。

  关于大九州说,在邹衍看来,天下是由四圈海陆构成的。

  居中的大陆是第一圈,环绕这块大陆的裨海是第二圈,裨海与大瀛海之间的八块大陆是第三圈,最外围的大瀛海是第四圈。

  按照邹衍的推法,天下、海内、中国的比例关系是。

  天下九倍于海内,海内九倍于中国,中国分为九州,即儒家的大禹九州。

  大九州说促进了古代帝王的开疆拓土与古人的交通海外,在当时虽然无法进行验证。

  但毕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激发了古人探索海外的热情与地理视野的拓展。

  自从邹衍的大九州说出现以后,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就一直被沿用下来。

  神有不可思议的意思,而州本意为水中可居住的陆地。

  如此,神州直接翻译过来,就是神奇的陆地之义。

  赤代表方位,指的是广义的南方。

  到了战国时代,邹衍把五行观念与阴阳八卦、四季五方以及颜色等连成一体,也就是阴阳五行说。

  在这种学说里,南方为火,颜色为赤。

  简而言之,赤县就是南方的县。

  其次,县又代表国土,指的是天子直辖的地方。

  因此,赤县神州的意思就是南方的国土、神奇的陆地。

  从来都自认为位居天地之中的中国,在邹衍这里就变成了南方的国土。

  这正是邹衍大九州说的勇敢之处,是邹衍对传统说法的挑战。

  在邹衍所构筑的宏大世界里,没有儒家大禹九州的位置。

  儒家的九州中国,邹衍也不以为然,而另为中国起了一个赤县神州的名号。

  从方位上看,邹衍的赤县神州位于东南,这就打破了中国居于天地之中的传统定位。

  也就是说,邹衍把赤县神州放在了位于中间的那个大九州的东南,而不置于正中。

  赤县神州位于东南的客观定位,充分反映了邹衍博大开放的地理观。

  它与儒家狭隘封闭的内陆地理观——中国位居天地之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也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更为难得的是,邹衍没有探索中国之外的世界,能提出大九州说属实了不起。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ula8.cc。读啦小说网手机版:https://m.dula8.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